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字号:   默认

第8章 及锋而试(1/2)

韩都新郑,黄日悲曛。

救兵一个未至,秦军万人围城。

韩安再度不安,张良坚持纵然五国不来,也要举国一战。

国未亡,心不可先亡。

“秦军若攻下新郑,民还可作亡国之奴,君将无立足之地!所以王上,必须一搏。”

懦弱的韩安仍旧没有十足信心再有作为,直到女儿和幼子过来问安。

十五岁的棠棣公主,十岁的长公子成与七岁的公子允。

两位公子年岁尚幼,只顾陪着父王哀伤,反倒是公主横眉一扬。

“父王,战便战,怕秦人做什么?若横竖一死,女儿愿提剑殉国,死在战场!”

侍立一旁的张良不禁抬眼去看这位公主:棠棣,人如其名,似花艳烈。

韩安悲感交集,韩国一旦倾覆,孩子都会沦为臣妾被人奴役,终于抖擞精神上城督战。

城外秦人营,千帐索命灯。

秦军主将,名腾,一个温和得毫无戾气的文官。

灭韩之战也很温和,两个原因:一是对手太过温柔所以战事根本无法壮烈;二是韩王献城让地早已自我宰割到死亡边缘。

韩国怕被秦国灭国于是献上南阳示好,秦王很感动命内史接收,然后以南阳为跳板彻底灭韩。

腾,本是掌管京城民生政务的长官,代理南阳郡守后,用一年的时间将韩国南阳变成秦军后方。

有什么样的王就有什么样的兵,韩军疲于保命,总在想退路于是退路它害羞,没了。

忌选择内史帐下,就是料到灭国之战一定升迁很快,然而火花闪电的速度也着实吓人。

他飞速升迁也有两个原因:一,杀人如麻,秦军以人头计功,几十颗人头能换好几级爵位;二,主将知道他是右丞相长子,顺水人情该送则送。

秦军攻到新郑城下,忌也被擢升到主将跟前。

新郑布防有模有样,攻城势在必行,有硬仗要打了,秦军上下激动得迸出泪花。

王书来,一盆凉水当头泼下。

王谕有二:一新郑必须拿下;二,伤亡必须小,不仅秦国要小,韩国也要小。

“这一仗,不按人头计功了?”

“王上的意思是,咱们就算杀进新郑,也不一定能算功?”

“打下不就行了吗?怎地,王上还想要一座完好的城呢?”

韩国若灭得太过惨烈,其他五国必定反抗激烈。

为了开个好头,新郑最好不战而下,要不然秦王怎么会派内史来攻取韩国。

“谁愿入城劝降?”

大部分人都愿意,此事成功,下半辈子可以躺着享福。

最后,主将还是选了右丞相长子,因为以他的阅历判断鬼谷门生最适合做这种事。

然而,忌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策士,他之所以入门是因为师父缺人养孙女,他之所以出师是……

他还没出师,与师弟合谋偷逃下山的。

邦交,国之大事。

使者一正一副,很不幸忌只是副使,正使由秦王亲自委派。

正使望着新郑城楼,八字胡勾出一个瘆人的冷笑:“孙子!你姚贾爷爷报仇来了!”

出营门,穿壁垒,过长街,踏宫门,入韩廷,他们像两只蚂蚁走进一簇蜂窝。

“降,新郑与韩王毫发无伤;不降,破城之日,屠城之时!”

韩安本就优柔,来使一个不阴一个不阳,明明是在自家地盘却最先露怯:“这……当真?”

鬼谷有同门相残的习惯,忌与良未能免俗,准确地说是三位,因为姚贾也是纵横家。

张良出列:“臣启我王,秦使之言,不可轻信。信任秦国的下场就是楚怀王!怀王被秦相张仪以割地哄骗,盟秦绝齐,却被秦人劫至咸阳,最终客死异乡。秦国向来言而无信,尚权谋诓诸侯,今日我王出降,明日我韩民将为齑粉!”

此言属实,诸臣细数秦国坑蒙拐骗的旧账,从长平之战杀降到秦燕之盟毁约。结论是:大王你不能听他胡说八道,咱们不能降啊!

副使不知该如何辩驳,求学之时他就没赢过策论,因此不由得对正使肃然起敬。

“今日之秦已非昨日之秦,秦以天下为事,韩民即为秦民,秦国断无屠杀子民之理。”

“韩国自有国号,韩民自有君主!役民如牛马,豢民如狗彘!牛马狗彘就是秦民,韩人不屑!”

姚贾打量张良,只见一袭布衣无法断定职位,只好以阁下相称。

“阁下一人一身,岂能夺百万韩人之心?”

“我生于韩长于韩,韩人直抒韩人肺腑,何谓夺心?!”

“秦自商君变法以来,道不拾遗、家给人足。荀子入秦,三夸秦治:其民淳朴之至,其吏大公无私,其廷恬如无治。天下之治,无如秦者!六国之民莫不一心向秦,阁下与韩王何不顺应民心?”

“荀子也曾言秦四世有胜,却非仁义之师,实乃末世之兵!如夏之桀,如商之纣,死日不远!”

“然则秦国死日遥遥无期,行将死者乃是病笃之韩!”

“故而荀子之言不足为信,天下之民何曾一心向秦?”

“何为民心?无战即是民心!诛战即是民心!秦为天下而战便是民心!”

“诛战?!战祸由秦而起,杀我同胞还要我感恩?!可知无耻二字如何书写?!”

这一场口舌之战不可能有胜负,从日出辩至日中,势均力敌毫无结果。

秦如明月,韩如萤火。

明月之心朗照十方人间,萤火之梦愿守一寸光明。

月明,则夺萤之光;月晦,便增萤之色。

明月在天拨云邀皓日,萤火虽美难照夜行人。

月似无错,萤更无罪。

这是战国,战国唯一的正义是:弱肉强食。

“韩王心不向秦,是想一心向死?!”

圈子兜回关键,秦国大军压境,秦使入城是为韩王送生机,别他妈给脸不要脸!

“生而为奴,死又何妨?!”

所谓骨气,便是百死不坠其志,千钧不屈其膝,你们先不要脸凭什么给你们脸?!

“放肆!我问韩王,何曾问你?!”姚贾转头看韩王,攻心还需向正主:“韩人秦人都是天下人,韩王您不过失去王族身份,韩人就可得永久太平!您只要放低高贵的头颅就可以免去一场浩劫!您爱的人不会死,您的子民不会亡!”

“你放肆!”张良真是没见过这么无耻的人:“秦王为何不低下高贵的头颅,将秦国奉给天下?!”

道理无法再讲,姚贾换了一副面孔,大笑三声。

“好极!好极!好极!”

你们以为我是来劝降的吗?

姚贾说:想要韩国投降的是秦国,而不是我,我的心愿是秦国把韩国屠得片甲不留。

至于为什么?还要从韩非说起。

六年前,李斯出使韩国,要下师兄部分著述,回国献给秦王。

秦王见书倾倒,说下一句痴心话:“能得此人与之游,死不恨矣!”

后来秦王为了得到这位梦中人,三番两次下书征召,然而韩非死活不给面子。

三年前秦王实在按捺不住内心渴望,大军压境问韩王要人。

韩王安只好交人,可怜秦王得到韩非的人,却没得到韩非的心。

他对韩非的所有礼遇,只换来韩非一柄暗剑,暗剑中伤的对象是为秦王扼杀四国合纵的外使。

谣言是:姚贾损公肥私,耗费百万财货其实是为掏空秦国国库。

韩非当然是想拔掉秦王的老虎牙,能拔一颗是一颗,只可惜他这个治学的天才却是政治的傻子。

他将权谋之道写到极致,他将帝王之术论得透彻,自己半点都不会用,反倒便宜了李斯和秦王。

姚贾自证清白加上李斯借风一言,秦王就决定杀了韩非,我得不到的人也不能让别人得到。

“如韩非所言,我姚贾是‘世监门子,梁之大盗,赵之逐臣’,不折不扣的卑劣小人,他为保全韩国射向我的冷箭,今日,正好还给你们。”

姚贾准备告辞,表示会为韩国“美”言,争取不让韩安被鞭尸抽筋。

激将之意很明显,成败的关键在韩安,姚贾转身的刹那韩安的手都在颤。

然而,姚贾演得太逼真把自己人也骗了,副使一个反手就把“卖国”的正使撂翻在地。

符节指在姚贾喉头,话说给韩安:“降,他死,你活。”

韩安冷汗涔涔:肯定不能让姚贾这个小人得逞,那就……降?

“副使,能保全城百姓无恙?”

“若我半句虚言,不得好死。”

张良慨然一跪:“城中十万男儿都可为韩国一战,王上万不可自弃!焉知新郑不是即墨?!即墨孤城死守六年,齐国最终得以复国,韩国不一定会亡!王上!”

是啊,是生是死还不一定,此时降就没了退路,万一能打赢呢……

韩安太过优柔寡断,本是决策人却左右为难,有这样的君王是臣子的悲哀。

与良同窗数年,忌从未赢过策略,却也从未输过武艺,无论是刀术剑术还是行速。

陛前侍卫的刀无端出鞘,待所有人反应过来,秦国副使已经站到韩王身前。

他拱手向韩安奉上从侍卫腰间夺下的一柄刀,恭敬的外表下是一个危险的暗示。

群臣惊愕,张良怒极:“邦交大事,岂能儿戏?!”

昔有曹沫持匕首劫齐桓公,近有蔺相如血溅五步迫秦昭王,儿戏又如何?

四目对视,韩安从未见过如此深冷的眼神,若荒山之木如古井之波,无言之中极尽威慑。

先看到这里,把此书加到书签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
他们都在读: 年轻时代少数派旅人今夜有约一吻成瘾:爹地求放过变身末世全能萝莉最爱,不过日久生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