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字号:   默认

第一百零一节 金银流淌的声音(1/2)

跟东印度公司的结盟,是周琅提出来的,他认为这是各取所需。

所以谈判的双方都是很有诚意的,可有诚意不代表没有分歧,因此谈得成谈不成,还真的不好说。

东印度公司对厦门的地理位置和茶叶出口的前景十分看好,傻子都知道,从武夷山走税率一直到厦门,成本绝对比翻越武夷山,经过江西抵达广东要低。

运费低了,那么茶叶价格自然就低,收购价格低了,利润空间就大了。

要不是清政府的愚蠢政策,东印度公司早就想在厦门贸易了,现在好了,周琅占据了厦门,那么就不需要经过清政府,可以在厦门设立商栈了。

周琅给的政策也很开放,并不拒绝任何国家的商人来此贸易。

可东印度公司想要更大的优惠,他们想要特权,他们习惯了利用特权挣钱。

也就是说,东印度公司想垄断厦门的茶叶贸易。

这点周琅是无法接受的,让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贸易,周琅吃什么。

但给予英国人一定的贸易优惠是可以的,根据魏连理从广州收集到的最近几年的商业情报,周琅发现,除了英国人之外,其他国家的贸易量都在减小。

一个原因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,法国爆发了革命,不仅让法国权贵阶层遭到了近乎清洗一般的遭遇,权贵阶层又是奢侈品贸易最大的消费市场,法国市场的消失,不但影响了法国商船,而且许多以法国为转口贸易对象的国家,也削减了开往东方的商船。另外欧洲大陆国家也先后卷入反法战争的漩涡,影响了他们向外派遣商船的能力。

另一个原因则是英国自身实力的增强,英国已经取代了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,成为欧洲第一大商船队拥有国,至于英国本国市场,由于英国人的航海法令保护,那是留给英国商船队的,其他国家只能通过走私向英国转口,走私毕竟是不确定的贸易,很难扩大规模。

只有一个例外,那就是美国,刚刚建国的美国人,急切的希望打开海外市场,通过贸易攫取财富,虽然美国过去的主要转口贸易对象也是法国,但美国拥有一个相对较大的国内市场,加上由于美国松散的政治结构,联邦政府很难向各州征税,关税成为联邦最大的税源,因此美国联邦极为鼓励贸易,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,都可以带来关税的增加。

美国人的迫切体现在,他们刚刚独立建国五个月,就向中国派遣了第一艘美国商船“中国皇后”号。

美国这个新生的国度,继承了来自荷兰和英国的商业文化,迫切的想通过贸易获得财富,因此中国皇后号的行程,引起了美国从平民到总统的热泪关注。“中国皇后”回国之后,立即在美国的朝野间掀起了一股“中国热”,当时的驻法大使,后来的美国总统杰斐逊还专门向法国外交部寄送了一份“中国皇后”首航的报告。报纸上流传一种夸张的说法,“全美各地,无论多小的村庄,哪怕只有一条能通行五人帆船的小溪,都在开始计划前往远东的贸易”。

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,美国利用欧洲的战乱乘虚而入,甚至做起了中国商品卖往欧洲的中间商。一定程度上,是对华贸易的繁盛,间接帮助纽约超过费城成为了美国最大城市。

周琅预判到,至少到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前,欧洲市场除了英国外不可能有大的增长,而想打开英国市场,英国东印度公司是绕不开的。

所以周琅可以给东印度公司一些优惠,但是也不能拒绝其他英国散商和美国商人前来贸易。

周琅和布朗俩人的谈判,好像两个小心翼翼的拳手,都频繁的出拳,但大多是试探,看似凌厉凶猛,却虚实不一,都在仔细的试探着对方的底线,都想为自己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利益,付出尽可能少的代价。

反倒是亨利皮特对谈判不表态,他身份过于特殊,既是中国公司的大股东、合伙人、委员会主席,又是不列颠公司的股东代表,只要两个公司达成协议,达成什么样的协议,谁吃亏多一些,谁获利多一些,他都能得到利益,所以他也不需要表态。

谈判看似激烈,过程反而顺利,因为这是一项合则两利的合作,双方互有需求,无非是谁能从合作中获得的利益多一些而已,但只要合作必然有好处,更何况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甚至都是中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股东,从中国公司的发展中,他也能得到利益,因此达成协议几乎是必然。

先看到这里,把此书加到书签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
他们都在读: 小丈夫师姐,你的腿部挂件掉了[穿书]她的小龙椅(重生)相看两不厌爱上你,我无可救药农家园林师